扁平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,常表现为手部、面部等部位出现扁平、褐色或肤色的小丘疹。虽然多数情况下无自觉症状,但可能因影响外观或扩散引发担忧。了解其成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。
病毒感染是直接原因
扁平疣的核心病因是HPV感染,尤其是HPV-2、3、10等亚型。病毒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表皮基底层细胞,刺激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疣体。手部因频繁接触物品、易受摩擦或外伤,成为病毒入侵的高发部位。例如,公共场所的门把手、共用毛巾或他人疣体接触后未及时清洁,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。
免疫力下降是诱因
人体免疫系统通常能清除入侵的HPV病毒,但当免疫力降低时,病毒更易存活并繁殖。长期熬夜、压力过大、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艾滋病)的人群,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,导致扁平疣发生率升高。此外,局部皮肤屏障受损(如湿疹、创伤)也会削弱对病毒的抵抗力。
间接接触传播需警惕
扁平疣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直接接触指与患者疣体直接触碰,而间接接触则包括共用个人物品(如剃须刀、指甲剪)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表面。手部作为接触外界的主要部位,若未及时清洁,病毒可能通过搔抓、摩擦等方式扩散至其他区域,甚至引发自身接种性传播,导致疣体数量增多。
环境与生活习惯的影响
潮湿、闷热的环境可能促进病毒存活和传播。例如,夏季手部多汗或长期佩戴不透气的手套,可能为病毒提供繁殖条件。此外,过度清洁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手液可能破坏皮肤屏障,反而增加感染风险。不良习惯如咬指甲、撕倒刺等,也可能导致皮肤破损,为病毒入侵创造机会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表示,手上长扁平疣与病毒感染、免疫力下降及接触传播密切相关。日常中需注意手部卫生,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,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。若已出现疣体,切勿自行抠抓或使用未经验证的偏方,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感染。建议及时就医,通过专业手段安全去除疣体并降低复发风险。